(云南日报记者 谢 毅 杨 苑 赵家琦)。
加强职责履行,推动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。紧扣市场监管职责,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监管、农村自办宴席管理和价格市场监管,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秩序稳定有序。
围绕严格监管、依规监管、科学监管明措施,严格落实属地责任、主体责任和牵头责任,及时研判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,制定风险防控清单,切实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。组织精干技术力量,通过线上讲解和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,加强对冷链食品经营单位的专业化培训和技术指导,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能力。加强动态排查,精准锁定冷链食品经营单位。督促冷链食品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负责制,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,严格执行报备制度。督促冷链食品经营单位严格查验相关资质、产品合格证明材料、核酸检测合格证明、消毒证明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,严格实行进口冷链食品分区贮存、专柜销售,不得与其他食品混存混卖。
会议指出,近段时间以来,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严格执行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制度,禁止非集中监管仓冷链食品上市销售昭通市2020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第一批拟聘用人员公示根据《昭通市2020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通告(第一号)》精神,昭通市2020年事业单位第一批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已经过笔试、资格复审、体检、考察等程序,现将拟聘用人员进行公示,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。引导东莞华坚鞋业、中山兴中集团等企业在昭投资61.22亿元。
五、强化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,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,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展现新作为、创造新业绩面对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的历史重任,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、思想引领力、群众组织力、社会号召力,实现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双推进、双提升。全面推进改薄工程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,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,14.35万名两后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、实现充分就业。一是聚焦脱贫攻坚,不断提升三个组织化程度。我们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引领新发展,充分借鉴云南烟草发展模式和经验,按照良种良法、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、党支部+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,充分发挥海升10万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的标杆引领作用,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80万亩、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。
另一方面,国际疫情蔓延导致订单减少,企业用工出现冷热不均、忙闲不均现象,面对用工和稳岗问题,中山市创新共享员工模式,在员工富余企业与缺工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力调剂,打通员工双向流动渠道,帮助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,这一创新做法在央视焦点访谈中播出。率先实现对口帮扶县、县级学校、医院和182个深度贫困村四个结对帮扶全覆盖。
一方面,积极争取中央、省级补助资金。同时,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普查作为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指南,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普查工作,全市先后两批接受脱贫攻坚普查的10个县区、1218个村、41.92万户184.43万贫困人口全部通过普查验收,群众认可度高达99.99%。五年来,我们向昭通选派各类人才483名。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1.18亿元。
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全面提升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、产业扶贫、就业扶贫三个组织化程度,以党建引领的高度组织化,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。2017年以来,我们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啃下昭通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,按照能搬则搬、应搬尽搬、整村搬迁原则,探索创新跨县搬迁、集中安置、进城入镇、进厂上楼安置模式,走实建设配套搬家、产业就业支撑、管理服务保障三步曲,全市8.26万户35.47万搬迁群众迁入新居,建成以靖安、卯家湾两个全国第一、第二的大型跨县区安置区为代表的69个进城入镇集中安置区(新增任务进城集中安置区23个),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,同步配套的44所学校、33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成投用,8万亩产业基地、9109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、4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运营,140.81万亩三块地盘活利用117.44 万亩,以网格化为支撑的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建立、高效运转,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一步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、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和产业工人的直过式跨越。三是抓实五项举措,实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高质量开展。2020年选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15名,同比增长22%,填补了41项技术空白。
四是扣好巩固提升第四粒扣子,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和脱贫成果巩固20条要求,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,全面开展回头看、回头查、回头帮,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两类对象从42954户184804人下降至9552户 40697人。在30个800人以上安置区共成立111个党组织、组建44个社区,配备社区干部537名,设置楼栋长827名。
对有返贫风险的家庭标注为黄色,实行每周1访。2020年,投入财政资金占比中山市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.02%,县均援助资金达1.06亿元,县均引导东部企业投资达2.5亿元,有效发挥了益贫带贫作用。
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、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,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,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。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,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昭通召开。对项目建设中改造对象确定、资金管理使用、档案管理、工程质量、竣工验收等政策进行明确。以5万亩洋芋帝国和100万亩规范化种植为带动,250万亩马铃薯正实现昭通大洋芋、世界马铃薯、扶贫大产业的蜕变,昭通荣获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称号。在具体工作中,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一、强化政治担当,切实履职作为,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,我们坚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牢牢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,层层传导压力,压紧压实责任,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。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1.92亿元,其中财政援助资金8.22亿元,社会帮扶资金3.7亿元。
同时,在安置区规划建设9109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、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,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引进竹笋加工,电子元件、服装、箱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46家。坚持捐赠防疫物资与引进企业两手抓,东莞分三批向昭通捐赠了口罩29.5万个、测温仪4900个、防护服1700套等一系列防疫物资以及防疫资金486.93万元。
另一方面,强化贷款贴息政策扶持、社会捐赠帮扶等措施,多方筹措农房建设补助资金,为农房改造建设提供保障。二是突出做好产业培育文章。
一是保持资金投入力度。我们通过在800人以上的30个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工作站,建立到楼栋、到楼层、到户、到人的高度组织化转移就业联系机制,做好订单式技能培训和点对点就业服务,全力推动外输转移就业。
5年来,我们按照以房找人、以户对房,危房不住人、住人不危房要求,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.89万户,农村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根据农户贫困程度、人口规模、房屋危险等级、改造方式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因户施策,合理选址、布点,精准制定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方案。在全国率先实行组团式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。2017年,对全市农村居民的住房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,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、低保户、分散供养的特困群体、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,全面收集危房基础数据,同步与市扶贫、民政、残联等部门开展动态比对,确保对象识别精准
贫困村874个,占昭通贫困村总量71%。二是强化三个保障,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效落实。
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、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:谢谢苏世攀主任的发布。率先打造云南省首个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东西扶贫产业合作项目。
出台了消费扶贫的系列奖补政策,打造消费扶贫专区3个,消费扶贫专馆8家,举办8场农产品展销会、推介会,组织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参与消费扶贫,发动社会各界开办消费扶贫爱心卡。我们以爱心超市积分为激励机制,探索创新基层党建+社区管理+群众自治的社区治理"昭通办法"。
全市进城入镇安置比例达70.8%,城区安置比例更是高达92%,其中,万人以上安置区就有9个。一是移植电子产业集群。严格按照专家指导、精准认定,因户施策、制定方案,示范带动、整体推进的要求,开展好现场技术指导培训,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。创新了查户籍对学籍、查学籍对学生、以实际对系统、以系统对责任两查四对控辍保学机制,按照摸清家底、依法处置、规范责任、动态管理四步走工作法,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失学。
目前,全市所有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质量安全均达标验收。二是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机制。
请问这个过程中,中山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,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影响,是如何巩固拓展帮扶县脱贫成效的?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、昭通市委副秘书长 曾庆文: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云南日报记者:据我们了解,中山市对口帮扶的昭通四个县, 2019年已经全部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。
下面,进行第二项议程,请记者提问。不仅有效巩固拓展了对口帮扶四县的脱贫攻坚成果,也为下来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